2008年中國糧價走勢
來源:
2008年01月07日 10:00
851
2007年年底,穩(wěn)定國內糧價、抑制糧食出口成為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又一著眼點。短短兩周內,三大調控政策相繼出臺。
中國政府宣布,從2008年1月1日起,對小麥、玉米、稻谷、大米、大豆等57類原糧及其制粉產品征收為期一年5%至25%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,同時開始對小麥粉、玉米粉、大米粉三種商品涉及11個8位稅則號的糧食制粉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。
這是繼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麥、稻谷、大米、玉米、大豆等84類原糧及制粉產品的出口退稅后,中國政府再次通過稅收杠桿抑制近期增長過快的糧食出口,引導糧食向國內供給,穩(wěn)定國內糧食價格。
對此,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安體富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,三項針對抑制糧食出口的調控政策接連出臺,凸顯政府利用稅收等手段穩(wěn)定國內糧食供應,從而緩解CPI增長過快的意圖。
他認為,糧食價格上漲,高出國內市場價格,是刺激國內糧食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取消出口退稅,并征收出口關稅,可以增加糧食出口成本,從而抑制糧食過快出口勢頭。
剛剛過去的2007年,中國部分糧食商品出口增長迅猛引起各界廣泛關注。海關統(tǒng)計顯示,2007年前11個月,中國小麥、玉米和大豆的出口量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06.51%、85.3%和24%。
糧食出口的快速增長,帶動了國內糧價持續(xù)上漲,使之成為推高CPI指數不斷走高的重要因素。2007年11月,中國CPI上漲幅度達到6.9%的新高,其中食品類價格大幅度上漲是推動CPI漲幅創(chuàng)新高的重要因素。統(tǒng)計顯示,11月食品類價格上漲18.2%,其中糧食價格上漲6.6%。
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,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控,將促使糧食銷售回流,對糧價起到平抑作用。
進入2008年,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、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?yōu)槊黠@通貨膨脹被確定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。在這一關鍵時期,糧食供求和價格走勢再次成為引人關注的問題。
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盧峰說,作為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,中國糧食供給絕大部分來自國內生產,海外進口只占很小部分。盡管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連年增收,2007年總產量有望超過1萬億斤,但從短中期來看,中國仍面臨糧食供求趨緊的挑戰(zhàn)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
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食品機械設備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食品機械設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食品機械設備網www.hg0881.cn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食品機械設備網www.hg0881.cn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